《中山陵志》南京出版發(fā)行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3-11-12]
南京11月11日電 (齊書懿)為紀念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147周年,10日,研究中山陵和地方志領域的著名學者專家齊聚紫金山,就《中山陵志》的出版發(fā)行進行交流。該書主編王鵬善表示,盛世修志對進一步研究孫中山思想,加強南京文化建設,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
據(jù)了解,2011年是中國辛亥革命100周年,以此為契機,南京鐘山文化研究會啟動編撰《中山陵志》,歷時兩年,日前已完成出版并于今日正式發(fā)行。王鵬善認為,中山陵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梁紐帶,海峽兩岸民眾在修志上達成共識。
據(jù)王鵬善介紹,在兩年的修志過程中,大量歷史資料不僅需要大陸歷史檔案館的協(xié)助,也需要臺灣“國父紀念館”等方面的核實幫助。在修志這件事上,臺灣方面和大陸方面都積極響應,為修志提供了詳實的歷史材料,才使原本計劃三年完成的《中山陵志》先于計劃一年完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阿祥表示,《中山陵志》兼具了“志”的體裁和“史”的功能。南京紫金山已修有《鐘山志》、《明孝陵志》、《靈谷寺志》三部志書,《中山陵志》的問世,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鐘山志書體系,它不僅填補了大陸中山陵專題研究方面的空白,對民國建筑研究也將產(chǎn)生積極作用。胡阿祥說,孫中山開創(chuàng)了民國時代,中山陵的建成也是舉當時全國之力,海外華僑各方捐款的結果。因此修志對記錄孫中山思想、弘揚鐘山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中山陵也成了海峽兩岸華夏人民共同認可的文化性、民族性的瑰寶。
考慮到《中山陵志》的歷史價值以及文化傳播作用,在交流會上,南京鐘山文化研究會向南京博物館、南京圖書館以及南京市部分中學現(xiàn)場贈予了《中山陵志》。王鵬善希望,通過《中山陵志》的發(fā)行,進一步擴大中山陵知名度,凸顯南京文化。在日后修志、再版的過程中,找到海峽兩岸更多共同點,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