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灶頭畫需進行風干等工序 已漸失依附載體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7-17]
近日,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大學生來到拱墅區(qū)石塘村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灶頭畫,同灶頭畫大師胡永興先生一起學習了灶頭畫的繪制。
灶頭畫,作為漢族民間藝術之一,指民間藝人以鄉(xiāng)間農家燒飯做菜用的灶頭為載體,用各種顏料手工繪制在灶壁上的圖案,用來裝飾、美化灶頭,表達農家美好愿望的鄉(xiāng)土藝術。如今,灶頭畫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胡永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灶頭畫傳承人,他向大學生們講述灶頭畫的變遷歷史,和他當年挨家挨戶被請去作畫的經歷?!拔矣浀糜幸淮危搅四耆砩线€有三戶人家沒畫灶頭,顧不上吃飯也得給他們畫好,過年了誰不想圓圓滿滿地討個好兆頭?!焙琅d說起這些仿佛還歷歷在目。
據悉,杭州石塘社區(qū)灶頭畫始于60年代,胡永興的灶頭畫多以花鳥為題材,結合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出了《紅梅傳喜》、《梅蘭竹菊》等多種樣式,取和諧美滿,風調雨順的好意頭。
畫好一幅灶頭畫需要構思,調色,繪制,風干等工序。開始時,大學生們由于沒有繪畫基礎筆法稍顯笨拙,在上色過程中對于色彩的運用也需要胡老先生的耐心指導。在等待畫作風干的時候,大學生們發(fā)現,胡永興好似心中有畫,下筆如有神,他畫的“花鳥迎春”圖生動有趣。
沈同學不由心生敬意道:“不愧是灶頭畫大師,我們被灶頭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灶頭畫卻在慢慢離開我們的生活。面對現狀,胡永興流露出了些許沮喪。“灶頭沒了,灶頭畫自然沒了依附的載體,所以現在我都只能畫在紙上?!?br/>
在離石塘村不遠的沈家浜,還保留著附近幾個村唯一的一個灶頭。灶頭主人胡六松說:“這個灶頭已保存了十年了。知道別人家的都拆了,所以才更要保留它。我很舍不得拆掉它,我覺得這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