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魚伯己”銅觚

西周魚伯己銅觚腰部三角形蟬紋
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fā)展鼎盛時期,不僅器型精美,而且紋飾復雜,若再篆刻有銘文,那就更加彌足珍貴。這件西周“魚伯己”銅觚(圖1),不但刻有銘文,還刻有三角形蟬紋十分有趣。
西周魚伯己銅觚腰部三角形蟬紋
此“魚伯己”銅觚,通高27.3、口徑16、底徑9厘米。口沿外侈,后逐漸向下內收,尖唇,脰、腰俱細,腰腹部微鼓,飾有橫置三角蟬紋,脰部以下飾云雷紋。圈足內側鑄陰文“魚伯己”三字。此觚從其形制和紋飾分析,應屬西周早期器物。銅觚為盛酒器,也作禮器,在商中晚期極為盛行,至西周時期,由于周人禁酒,銅觚亦有發(fā)現,只是數量漸少,鑄造工藝也大不如前。
銘文“魚伯己”中的“魚”字,應為族徽。魚族是曾經居于中原的一個大族,是子姓殷商貴族,始祖是武丁之長子“子漁”。在殷商青銅器中也常有魚族徽記發(fā)現,而甲骨文的“魯”是由“魚”和“口”構成,會意字,表示魚族君長??梢?,該氏族應是盤踞在東方一個較強盛的部落或民族。銘文中的“伯”字,金文作“白”應為封號?!凹骸睉獮閲鹞闹械摹癝”通“紀”,應為紀國。與青州接臨的壽光一帶,齊地土著東夷諸族后裔就在此建立紀國。
在“魚伯己”銅觚的腰腹部,飾有三角形蟬紋,從現存的商周青銅器來看,無論是炊食器、水器還是酒器,都有蟬紋的發(fā)現,這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對蟬還是情有獨鐘的。時光繼續(xù)流轉,在青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北魏時期石刻菩薩像(圖2)的寶冠上,也出現了蟬紋圖案。古人遺存的器物中,為什么會有眾多蟬的形象出現呢?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蟬是高潔靈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更為推崇?!妒酚洝でZ生列傳》中載:“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睍x代郭璞《蟬贊》也曰:“蟲之清潔,可貴惟蟬,潛蛻棄穢,飲露恒鮮?!边@都說明古人認為蟬是清潔之物。青州市博物館藏西周魚伯己銅觚,其上飾有蟬紋應就是蘊含飲食清潔之意。又有唐代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彼麄冋J為,蟬的幼蟲長期蟄居于泥污黑暗地下,后破土而出,蛻殼而脫塵世,飲晨露而不食煙火,最終棲高枝迎烈日而振翅高鳴,正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清高脫俗境界。在佛教中人們也認為佛和菩薩是神圣高潔不染塵世的,因此佛像中菩薩也常有足踩蓮葉蓮臺、手持蓮花等清新脫俗之物。
第二,蟬又有復活重生之意?!墩摵狻o形篇》中有載:“復育轉為蟬”,古人發(fā)現蟬有蛻殼現象,便認為蟬能復活,更給蟬寄寓了復活重生之意。
第三,裝飾有蟬紋的帽子也是地位高貴的象征。蟬紋冠最早出現于漢代,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所佩戴的帽子。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侍從官權力日益強大,甚至超過當時宰相,因此后人就把侍從官所佩戴蟬紋冠,特指地位顯赫的權貴。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