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此簡書—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24-04-30]
武漢4月30日電 (梁婷 黃敏)“惠此簡書——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覽30在湖北省博物館南主館開幕。展覽共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和木牘29件,同時還展出了竹簡主人“喜”的3D復原頭像,系最新科技考古研究成果。
睡虎地墓地位于湖北省云夢縣縣城西部。1975年11月至1976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掘了12座秦墓,墓葬時代屬于戰(zhàn)國末到秦代。其中11號墓出土1000余枚竹簡,4號墓出土兩件木牘,這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秦簡牘。
此次展覽包括三部分,“秦簡重光”介紹睡虎地墓地的基本情況以及簡牘的出土情況;“惠此簡書”對簡牘內容做了簡要介紹;“江漢入秦”則展示了秦簡牘出土在湖北地區(qū)的歷史背景,及其反映的社會狀況。
竹簡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和文書。其中,《秦律十八種》竹簡發(fā)現(xiàn)于墓主骨架右側,共201枚。這類簡的每條律文末尾都記有律名或律名的簡稱,整理者命名為“秦律十八種”,是秦國所制定的關于農業(yè)、糧倉、貨幣、貿易、徭役、置吏、軍爵和手工業(yè)生產等方面的各項制度。
木牘是出征士兵寫給家人的書信,書寫時間為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家信。信中講述他們從軍到淮陽,向家里問候和要布、錢等事,反映了秦統(tǒng)一六國戰(zhàn)爭中的一些情況,有助于了解當時的家庭結構、軍事制度和軍事形勢。
睡虎地墓地出土的秦簡牘保存比較完整,字跡清晰,內容廣泛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為研究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的歷史提供了前所未見的豐富材料。
該展覽將展出至6月30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