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萍淺談陶瓷藝術的“雅”與“俗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0-03-23]
陶瓷藝術上的“雅”與“俗”是客觀存在的,產(chǎn)生“雅”與“俗”的原因是由于人們的欣賞能力的高低,而欣賞能力的高低則又取決于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不可能一樣。假如人人都用同一種公式欣賞同一種形式的陶瓷藝術作品,那么也就無所謂“雅”與“俗”, 陶瓷藝術也就無需發(fā)展?!把拧迸c“俗”歷來有種種解釋,大概普及的文藝,又叫通俗文藝,是各種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都能領悟接受的文藝,人們的文化水平自然不比藝術家們高,文化低,趣味低,技術低,地位低的人欣賞不來那些高雅的作品,就是“俗”了。古代楚國的宋玉把歌曲分為《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兩大類,前者“國中屬和者數(shù)千人”,后者“國中屬和者數(shù)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和者少的便是高,是“雅”了。后者把“雅”的特點概括為一句成語“曲高和寡”。另外,還有一條中間路線,那就是“雅俗共賞”。我們所創(chuàng)作的陶瓷作品畢竟是給大眾看的,一件作品,既能得到專家的好評肯定,又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欣賞,做到了“雅俗共賞”,我認為才是上乘作品。
下面就“雅”與“俗”和“雅俗共賞”分別探討之。
一、陶瓷藝術的“雅”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艱難的,而作出高雅的作品更非易事,它來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藝術家對生活的“特意”表現(xiàn)。創(chuàng)作這類作品的藝術家,其思想、修養(yǎng)和藝術境界均為一般藝術家之上。他們的思想活躍,善于借鑒,敢于創(chuàng)新,具有超前意識,主動性和自由意識較強,他們具有使命感,這使得他們急于加快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因為,他們多半是先鋒派、激進派,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的行動卻常有迫使性,因為他們走的太快,與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于是他們只有要求大眾自動提高欣賞水平來適應他們的作品,也許他們的創(chuàng)作標新立異,前所未有一時欣賞不來,但欣賞的次數(shù)多了,就會漸漸地領悟出其中畫意,其創(chuàng)作效果也就慢慢接受了。如畢加索,他認為“藝術家如果考慮到群眾的欣賞水平和要求,便會妨礙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他們的行動和作品對藝術的發(fā)展固然有促進,但促進的只是少數(shù)中層藝術家,對大眾收效甚少。舉個例子,這就有點象田徑比賽一樣,跑在最前面的人,對跑在中間的人促進’最大,而中間的人又帶動最后面的人,反過來他們各自又都要極力趕上自己的對手。如此,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一層帶一層,使賽跑速度不斷提高。這就是“雅”的陶瓷藝術家成為“先鋒”的藝術家對陶瓷藝術發(fā)展的貢獻。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標新立異,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藝術家,才會創(chuàng)作出那些高雅的陶瓷藝術精品,在他們的帶動下,才會形成我們瓷壇百花爭艷的可喜局面。
上述的是那些有一定藝術造詣和功底,而又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雅”。另外,還有一種“雅”,我把它稱之為時髦的“雅”。這類藝術家多半是一些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卻又顯得那么成熟的青年藝術家,尤其是那在?;虍厴I(yè)了的美專學生,因為他們也像大藝術家一樣,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革新”,也創(chuàng)作出了一些“驚世駭人”的作品來吸引觀眾,盡管“和者”不多,卻也正合了那句“曲高和寡”的成語,于是“高”了、“雅”了。其實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要有一個過程,是逐漸的,而不是睡了一覺或者作了一個夢就提高了。走捷徑只能是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最近藝術界“陶藝熱”就是這樣,有些作者對“陶藝”并不了解,更談不上“找到陶藝的表現(xiàn)語言”。以為模仿那些陶藝大師的作品或手法,胡亂的做出一些奇形怪狀的東西,就稱之為陶藝作品。根本就稱不上“美”和“雅”。他們就像對待其它的藝術流派一樣,盲目地抓來,’急于表現(xiàn)這自然創(chuàng)作不出好作品。時髦的“雅”也并不是壞事,青年人趕超藝術前輩,標新立異,奇思妙想搞作品,但要注重體現(xiàn)作品的“美感”和“雅”的內(nèi)涵。只有苦練功底,勇于創(chuàng)新,傾注心血,認真實踐才能作出大眾公認的“雅”的作品來。
二、陶瓷藝術的“俗”一談到俗,我們大都會聯(lián)想到鄉(xiāng)土文藝或民間藝術,因為它們基本上是純自然寫照。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寫實較多,構圖樸拙,繪畫生硬,設色“土氣”缺少意境。創(chuàng)作這類作品的藝術家,多屬民間藝人,他們沒有受到過專業(yè)訓練,也沒有藝術氛圍的熏陶,其創(chuàng)作大都憑自己想象和模仿,他們的藝術觀點和審美趣味與大眾完全吻合,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過于順從”較為被動,習慣心理強,如天津的泥人張,無錫的惠,山泥人,他們的作品多受老百姓的喜愛,而這些作品對觀眾來說僅僅是一種奉獻,很少有提高觀眾欣賞力的要求。因此,這類藝術家的藝術活動,對藝術的發(fā)展起不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或者只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我們陶瓷藝術的“俗”大致與此相似。對一些初學陶瓷繪畫或?qū)μ沾伤囆g缺少悟性的人來說,很易落入俗套,畫面呆板,設色俗氣,沒有創(chuàng)意和吸引人的地方,這類作品自然是“俗”。但“俗”的“正統(tǒng)”也有“可愛”之處,總是有人也喜愛這類作品的。然而,“雅”與“俗”不是好與壞,“雅”的藝術未必都是好的。正如“俗”的藝術并不都是壞的一樣。陶瓷作品的“雅”與“俗”取決于藝術家的藝術觀點和藝術追求。正因如此,“俗”和“雅”便同樣有存在的理由。隨著創(chuàng)作者對陶瓷藝術感悟的升華和繪畫技藝的不斷提高,“俗”也會向“雅”轉(zhuǎn)化?!八住钡奶沾勺髌芬灿兴氖袌觯?因為它繪畫簡單,樸實且大多價格低廉,自然有購買它的人群。陶瓷藝術的“俗”,應該是“通俗”,是可以使大多數(shù)不懂得陶瓷藝術,但覺得作品還“好看”的人樂意購買, 是可接受的“俗”。俗話說: “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一件作品如果連“熱鬧”都談不上,真正的“俗不可耐”,沒有一點藝術性,那就徹底失敗了,那絕對是沒有市場的。
三、“雅俗共賞”的陶瓷藝術陶瓷藝術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是“雅俗共賞”。特別是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一件藝術作品必須具備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雅俗共賞”顧名思義,就是“雅”與“俗”的統(tǒng)一,即中間路線。其實這條路線并不好走,它要求藝術家有較強的鑒賞能力和組織能力。藝術家需要把“雅”的因素與大眾的審美趣味“結合”于作品之中, “既要專家點頭,又要群眾喜歡”,同時又負有較強的責任心,走在大眾的前面,又不至于過急地帶動大眾一同提高。在這方面,我們的瓷壇前輩王錫良大師的作品《春風拂檻》粉彩斛桶瓶、徐慶庚大師的作品《踏青》粉彩玉簪瓶等,特別是著名陶瓷藝術家周國幀先生的《駱駝》、《老外婆》、《黑猩猩》等用匣缽料嘗試制作的作品, 深受廣大欣賞者的喜愛??晌际恰把潘坠操p”作品的范例。搞陶瓷藝術的人必須知道,藝術的社會作用有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陶瓷藝術則主要偏重最后一種。有人認為陶瓷作品偏于小,便于制作與生產(chǎn),售價又低,老百姓普遍容易購買也容易進入家庭,所以低了, 是“俗”的,而大件作品,如油畫、大型壁畫和城市雕塑等,制作困難,不易復制,只求單件售價很高,于是就高了,是“雅”的。其實藝術作品的價值并不取決于它的大小和制作難度。 比如一支萬件瓶和一只鼻煙壺相比,也許價值相等呢。正如克羅齊所說:“一首小詩同一首長詩,在審美意義上是平等的。一張小畫或速寫同一幅祭壇畫或一幅壁畫,在審美意義上也是平等的,一封信也是一件藝術品,一點也不亞于一部小說,甚至好的翻譯也和原著具有同樣的獨創(chuàng)性?!币虼耍覀兏闾沾伤囆g的,不要進入認識的誤區(qū),不要責怪人民大眾欣賞不了自己的作品,也不要以為做了一些人民大眾喜歡的東西便是“俗”了,這要看你如何正確把握“雅”與“俗”的關系。藝術作品總是給人欣賞的,人們在欣賞你的作品時,能得到美感,有眼前一亮,立刻想買的沖動,我想你的創(chuàng)作是成功的。要想達到這種境界,這就要看你的藝術功底了,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健康向上的主題、巧妙的構圖和新穎的表現(xiàn)技法以及完善的制作工藝。我相信創(chuàng)作出具有藝術和經(jīng)濟雙重價值的“雅俗共賞:的好作品是不成問題的。
我們現(xiàn)在身處和諧盛世,人們在享受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對精神文明生活也有了更高更多的需求,陶瓷藝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陶瓷發(fā)展至今,可謂是各個方面均己達到了鼎盛時期,廣大陶瓷藝術家任重而道遠,只有積極進取,與時俱進、刻苦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認真實踐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雅俗共賞”的陶瓷精品!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