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從雛妓到大師 畫風兼具女性之美和男性之狠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4-27]
“從青樓到殿堂——潘玉良繪畫作品特展”在昆開展
潘玉良攜來美與狠
昨天, “蓮殤 從青樓到殿堂——潘玉良繪畫作品特展”在省博物館揭幕,展覽自今日起展出著名畫家潘玉良女士的100多幅精品遺作,包括其難得一見的《自畫像》、《雙人袖舞》、《執(zhí)扇少女》等名作。其中的部分畫作系剛修復完畢,首次面向觀眾。此次展覽由云南省博物館和安徽博物院共同主辦,數量之大,作品之精,堪稱近年的畫壇盛事。
恰逢云南省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蓮殤 從青樓到殿堂——潘玉良繪畫作品特展”作為慶祝系列活動的首次特展,將在省博展出兩個月之久。云南省博物館和安徽博物院希望藉本次展覽,讓觀眾全面解讀潘玉良,那個具有驚人的毅力,勤奮的治學精神,對現代藝術發(fā)展做出豐富貢獻的藝術家。
畫家·從雛妓到大師
潘玉良,原姓張,后隨夫姓,改名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蘇揚州,是中國著名的女畫家、雕塑家。潘玉良幼年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到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jiān)督潘贊化贖出,納為小妾,改名潘玉良。1917年在上海開始師從洪野學畫。
熱愛藝術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術??茖W校),師從朱屺瞻、王濟遠學畫。1921年考入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后又考入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師從德卡教授學畫。1922年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師從達仰、西蒙學畫,與徐悲鴻同學。
1925年她以畢業(yè)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并獲意大利政府美術獎金。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紀錄。
1928年底,她回到祖國并舉辦她的第一次個展,其師王濟遠為其主持展覽,劉海粟撰文給予高度評價,同年于上海創(chuàng)辦“藝苑繪畫研究所”。1929年她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西畫系主任,參加于上海舉辦的首屆全國美展,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家中第一流人物”。1930年她兼任新華藝專、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執(zhí)教往來于寧滬。
1931年至1935年間,她專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此期間先后舉辦過4次個人畫展,協(xié)助蔡元培先生組織“中國美術協(xié)會”,并出版《潘玉良油畫集》。
1937年,她為參加巴黎的萬國藝術博覽會再度赴法,自此長留歐洲。1938~1974年,她多次受邀參加許多重要的美術館展覽,她的雕塑作品《格魯塞頭像》和《蒙德梭雷頭像》,分別為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和法國國立教育學院收藏,作品雕塑《張大千頭像》,藏于巴黎現代美術館。
1977年,這位旅居法國的一代畫家逝世于巴黎,后來她的遺作和遺物運回了中國安徽省博物館。
作品·中國筆墨+西方畫語
20世紀初的法國,以馬蒂斯為首的“野獸主義”,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加上之前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各種繪畫流派并生。盡管潘玉良在法國和意大利接受的是正規(guī)的學院教育,有著扎實的寫實功底和繪畫技巧,但是作為一名敏感的藝術家,她不能對正在發(fā)生的新藝術形式視而不見。人們在潘玉良的畫作中很難找到歷史題材和主題性的作品,相反更多的是抒發(fā)情懷的小品。
潘玉良在學習西方繪畫的同時,沒有丟掉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在她的畫面上很容易發(fā)現東方藝術的裝飾色彩和裝飾元素。在《幸福的哺乳》中則戲劇性地設計了一個海灘上母子小憩的場面,在母親和孩子的身下細心地描繪了一張裝飾性極強的印花布。盡管沒有明顯刻畫出母與子五官面貌,但是畫家已經給作品打上了毋庸置疑的東方烙印。在潘玉良的作品中,還有很多作品是用中國的筆墨形式加上西方的繪畫語言相結合,為后世提供了考察當時文化藝術西學東漸的許多線索,這也成為當代藝術史研究潘玉良及其作品的一個價值所在。
▶ 解讀關鍵詞
畫風·女性之美+男性之狠
與潘玉良女性身份相關的是,作為一名女性畫家,她描繪了許多女人體。這與男性藝術家不同,她以女性的目光審視著女性人體,在她的眼中似乎完美的裸體和表現軀體的比例、線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現女性軀體的生命力和軀體健康之美。
潘玉良的油畫不論是氣度、修養(yǎng),還是技術,在中國早期女西畫家中,無人可比,放到男性西畫家中,也數上乘水準。她的畫風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為基礎,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畫不嫵媚,不纖柔,反而有點“狠”。用筆干脆俐落,用色主觀大膽,但又非常漂亮。面對她的畫總讓人有一種毫不掩飾的情緒,她的豪放性格和藝術追求在她酣暢潑辣的筆觸下和色彩里表露無遺,天生一副藝術家氣質。可以看出,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