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鵬談中國畫之憂:藝術品收藏要側重對創(chuàng)造性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10-16]
《廢紙論》發(fā)表10年后,南師大教授林逸鵬接受記者專訪再談中國畫之憂――
2001年,一篇題為《廢紙論》的美術評論文章見諸報端,文中的核心觀點――“收藏當代傳統型書畫作品等于收藏廢紙”,在書畫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由此引發(fā)了一場持續(xù)兩年之久的大討論。在這場風暴中,《廢紙論》作者、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林逸鵬一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10年后的今天,國內書畫市場漲勢兇猛,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天價作品,引發(fā)了業(yè)界關于“書畫泡沫”等諸多擔憂。日前,在南師大隨園校區(qū)旁的一間茶館,林逸鵬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從收藏的視角,再談中國畫之憂。
“被抽去時代精神的傳統筆墨,其存在僅是一種普通技法上的意義”
記者:“廢紙論”發(fā)表至今已有10年時間,您現在仍堅持這個觀點嗎?
林逸鵬:我覺得要使“廢紙論”沒有意義,除非中國畫家不再用傳統筆墨創(chuàng)作中國畫。我盼望“廢紙論”失去意義的那天早日到來。當然,回過頭來看,10年前的文章里感性成分會多一些,有些觀點缺少理論深度。這幾年,我先后發(fā)表了《中國畫的未來之路》和《中國畫的新精神》等論文,從理論層面對相關觀點進行了完善。
記者:您能給我們用簡潔而形象的方法解釋一下傳統筆墨嗎?
林逸鵬:“傳統筆墨”是一個專業(yè)詞匯,可以在理論上追究得很深。但對業(yè)外人也可以用比較直觀的方法下一個粗淺的判斷:它是中國畫傳承下來的一整套表現程式和技法,我們從許多媒體和生活中看到的那些與古代繪畫大同小異的山水、花鳥、人物等,都屬于此類。
記者:傳統型書畫被很多人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xù),為何您認為是“廢紙”?
林逸鵬:其實是不是廢紙絕非哪個人說了算的,是由藝術的內在規(guī)律決定的,一種藝術形式的誕生和完結,是與文明發(fā)展的階段性同步的。傳統筆墨伴隨農業(yè)文明而誕生、發(fā)展,幾千年過去了,根植于農耕文明的審美模式已經與當今現實社會相脫節(jié),不再具有繼續(xù)創(chuàng)造的依據,無法記錄高科技工業(yè)文明下人們的情感,因此注定要成為過去時。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要粗略參照一下西方藝術史就很明了,如果西方藝術家沒有對他們傳統藝術語言的背叛,就不可能誕生梵高、畢加索等現代藝術大師,還依然停留在灰溜溜的醬油湯似的古典藝術中。
被抽去時代精神的傳統筆墨,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其存在僅是一種普通技法上的意義,而這種技法對于現代中國畫而言是可有可無的,不應成為品評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
回頭翻看近幾十年的美術史,在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一代大師之后,我們還能找出一個與他們相媲美的傳統型大師嗎?
記者:可能有書畫家會說,我是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林逸鵬:我們現在正處于千年難遇的轉型期,這特定的歷史時期迫使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藝術中傳統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傳統筆墨是農耕文明的審美模式,無法承載現代文明的審美需求,這個道理應該是常識。所以,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觀點是缺乏基本判斷力的結果。對傳統的繼承不是繼承一套失去生命力的技法模式,應該是繼承傳統中優(yōu)秀的、具有當代和未來意義的對世界的認知方法和審美判斷。
傳統筆墨在當代的延續(xù)只能具有傳統繪畫模式的標識意義,不再具有任何藝術的含義,也無法承載當代社會對藝術家的要求。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