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藝術存乎一念之間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3-06-04]
2013年5月30日,以“百科宮殿”為主題的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預展進行到第三天。這一具有百年歷史的盛會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以其前鋒性挑戰(zhàn)著藝術的定義,制造話題和沖突。這也讓威尼斯成為很多當代藝術家們的心儀之地。
盡管陰雨,并且還是預展(展覽六月一號正式對外開放),但整個威尼斯已成嘉年華。一些熱門場館需要排隊幾十分鐘,出色的場館更是咖啡廳談話的焦點。作為參展“國家隊”,中國國家館位于威尼斯古跡軍械庫盡頭,毗鄰意大利館。這里同樣人頭攢動。
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春辰策劃,主題“變位”,意在闡釋藝術思維的轉換,尤其是生活到藝術的跨越。參展的七名藝術家為:擅長數(shù)字影像的張小濤,繆曉春,攝影師王慶松,畫家童紅生,行為藝術家何云昌,舒勇,以及古建筑保護人士胡曜麟。
何為“變位”?與“百科宮殿”有何聯(lián)系?如何觀看當代藝術?帶著這些問題,F(xiàn)T中文網(wǎng)專訪了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
FT中文網(wǎng)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是“百科宮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而中國館的主題是“變位” (Transfiguration)。兩者有什么聯(lián)系?
王春辰:是呼應的關系。百科殿堂,我的理解是傳統(tǒng)到當代的延續(xù)和變化。結合這兩個概念,我才提出“變位”。這事關中國社會,中國歷史,藝術在今日中國現(xiàn)場的變化——我想做這樣一種關聯(lián)和討論。
王春辰:我展覽的副標題叫做“中國藝術方式的威尼斯顯現(xiàn)”,強調(diào)的是“方式”。我的“變位”主題強調(diào)“非藝術到藝術”的一種轉換。其中包括生活和藝術的關系。這就是“變位”。很多物品,對象,并不是先天的藝術品,但當你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去處理,它可以被看做是藝術。
回到中國的現(xiàn)場,中國的社會關系出現(xiàn)了巨大的變化。藝術家在這個時代當中,也體現(xiàn)了這種變化,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去表現(xiàn)。比如胡曜麟的老房子,被拆除,再現(xiàn),就是中國變化的結果。我把它叫做“物自體”,概念來自康德:物表面不說話,但其存在包含了一切可以訴說的內(nèi)容。
再說童紅生,他是佛教徒,把繪畫變成修行。他自身的存在就說明了中國的變化。我們要不要有自己的信仰和世界?他自身就是一個案例。
張小濤,繆曉春,他們媒介的方式也是如此,張小濤原來作繪畫,繆曉春做攝影,但他們不約而同都用了虛擬的數(shù)字手段去做作品。媒介的變化,也是中國藝術家的一種自覺。
可以說,這些藝術家都包含了“變”字的因素。
FT中文網(wǎng):如果“變位”產(chǎn)生了藝術和非藝術的轉換,那么邊界在哪里?
王春辰:邊界在今天不需要設定。在今天,我們對藝術的認識在變化,邊界在漂移。
如何定義藝術?簡單來講,兩個條件,一個是表現(xiàn)的內(nèi)涵,一個是如何實現(xiàn)。而隨著觀念的發(fā)展,藝術也不再只是一幅畫,一個雕塑。一個日常之物,杯子,甚至杜尚著名的小便器,也都可以變成藝術。這個概念的外延正在不斷的擴大。
這種情況下,藝術,Art,這個詞就變成了一種方式,一個過程,而不是某個物品,或者說是一個結論。用中國的話來講,就是“存乎一念間”。
但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說邊界存在,但和出現(xiàn)的場合有關。比如胡曜麟的房子,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就說它是房子,但進入到威尼斯雙年展這樣一個場合,人們就自然地想,這是一個藝術品吧?
FT中文網(wǎng):您對現(xiàn)場觀眾有觀看上的建議嗎?
王春辰:沒有,不需要引導。所有的體驗留給觀眾。
FT中文網(wǎng):威尼斯雙年展對中國藝術家意味著什么?
王春辰:要承認的是,威尼斯雙年展有光環(huán)。大家都覺得,參加威尼斯是件好事,但參加以后,是否就意味著學術上充分的肯定?未必。
威尼斯展覽的結構決定了這是個多樣態(tài)的,千差萬別,甚至水準不一的現(xiàn)場。比如國家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知識,視角,背景。差別,不同樣態(tài),這恰恰是威尼斯今天的特征。
FT中文網(wǎng):威尼斯本身不是一個設定標準場所?
王春辰:絕對不是。這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就像“平行展”為什么那么多?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只要安全性有保障,比如這個燈不會掉下來砸到人。人家根本不審查你的內(nèi)容。
FT中文網(wǎng):威尼斯越來越熱的過程中,有沒有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向?
王春辰:其實沒有。中國藝術家還是在依照自己的脈絡在做,并沒有說威尼斯出現(xiàn)了某個作品,中國藝術家就都去仿效。
FT中文網(wǎng):今年中國最知名的藝術家似乎都選擇去參加平行展,這是為什么?
王春辰:做平行展,它都需要邀請一些最知名的藝術家。另外,國家館的規(guī)模也有限,我一共只邀請了七名藝術家。我自己邀請的時候,還盡量回避那些明星藝術家。我想強調(diào)的是一個生態(tài)。是一個發(fā)展和變化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FT中文網(wǎng):據(jù)說今年前往威尼斯的中國藝術家超過三百位,這不是一個偶然吧?
王春辰:問題是我們自己沒有這樣一個有國際影響,跨度六個月,而且社會媒介關注的藝術展覽。因此大家都希望去威尼斯獲得關注度。
另外,國內(nèi)的藝術生態(tài)還沒有國際上那樣完備,很多條件不具備,因此很多藝術家還是愿意去國際上進行橫向交流,讓人看到。
那問題是,威尼斯能做到,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龅??這是個另一個復雜的問題了。
FT中文網(wǎng):有一種意見說,中國當代藝術始終沒有脫離西方形式的框架,做來做去都在模仿,您同意嗎?
王春辰:藝術是個學習的過程。不要否定學習模仿??梢杂懈呒壍哪7?。舉個例子,二戰(zhàn)后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好像是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但你要知道,有一大批西方藝術家,他們學習了東方禪宗的思想,也從中國的書法吸取了靈感——夸張,不講形式。它沒有追求中國形式背后的內(nèi)在,但它感知到這種自由的抒發(fā),然后做到了畫面上,做的結果就和我們不一樣。
所以說,模仿和學習是彼此的。問題是,誰能融會貫通,做出自己的東西。中國藝術家畫自己的藝術形象,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那是西方人沒有的。內(nèi)容是自己的,語言可以變化提高。一概排斥西方的藝術形式,我們還剩什么?那就只有水墨了。只玩水墨嗎?顯然也不對。
王春辰:有標準,也沒有標準,標準的界限在思辨中。
FT中文網(wǎng):對于一個普通藝術愛好者而言,應當如何觀看當代藝術?
王春辰:對于當代藝術,有兩種看法。
一種意見,看到夸張的畫面,媒介多樣,一會兒鐵,一會兒玻璃,一會兒紙,形式上都是非傳統(tǒng)的,這都不是習慣上認同的介質(zhì);還有一種,在拍賣和市場上成為明星的作品,人們也說那是當代。無意中就給人們一種媒介和大眾消費上的暗示,什么是當代。
另一種意義的當代,是從學術意義上說的當代。它跟美術史的線索有關。語言可能還是原來的,但作品和傳統(tǒng)的東西有變化,有距離。比如藝術家洪磊,他用攝影表現(xiàn)花鳥,但也用鳥和昆蟲的道具。這個題材是傳統(tǒng)的,但是視覺經(jīng)驗上,你馬上感到,這不是傳統(tǒng)。在表達的觀念,意圖,和圖像的表現(xiàn)上,區(qū)別于原有。那種緊張,壓力,沖突,焦慮,矛盾,甚至暴力,這時候人們也可以說,這是當代。
王春辰:當代的指向是多變的,但有一點,那就是屬于今天的視覺體驗和觀念的表現(xiàn),這是當代。
FT中文網(wǎng):概念本身還在演化?
王春辰:對,不固定。有一點,那就是自己不熟悉的,不要急于否定。因為我看不懂就覺得它什么都不是。即便看不懂,它也帶來一個新的體驗——這本身就是當代藝術要追求的。
王春辰:今天人們應該有的一個態(tài)度是,愿意看不一樣的藝術。不一定要去想很多的解釋。有時候覺得這個作品牽強,神乎其神,那可以先不進入到批評和闡釋。對于一般觀眾來說,我們可以先接受一種不同的視覺體驗。
FT中文網(wǎng):沒辦法要求所有觀眾對所有藝術家產(chǎn)生共鳴?
王春辰:千萬不要這樣要求。別說普通觀眾,就算專業(yè)觀眾,評論家,也不會有一致的答案。這正是今日藝術矛盾性和沖突性的魅力。如果一個畫一看就懂,大美女,那就沒有什么可闡釋的了。
FT中文網(wǎng):好的,謝謝您。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