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史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3-07-16]
對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研究和鑒賞是非常晚近才開始的。1959年,當我出版西方語言中的第一部研究此課題的專著時,西方同行們批評我為一個不值得嚴肅對待的課題浪費時間。那時,多年形成的西方偏見依然非?;钴S。西方讀者欣賞國畫,即便他們并不完全理解它。不過他們很可能會說:“這好極了,但是中國人畫這種畫已經(jīng)上千年了,他們就沒有新東西嗎? ”然而,如果藝術家們當真嘗試了點新東西,又因為“不是國畫”,或者,假若顯示出西方影響,又被視為僅僅“模仿西方”而遭到排斥。
事實是,歐美公眾幾乎沒有見過傳統(tǒng)國畫以外的中國繪畫,這是問題之一。在歐洲的中國藝術家,曾在蔡元培的積極鼓勵下,致力于1924年斯特拉斯堡的大型展覽和第二年在巴黎舉行的工藝美術品及工業(yè)產(chǎn)品國際博覽會。這兩次展覽中的中國展品,被歐洲媒體徹底忽視了。盡管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有少數(shù)幾位中國畫家和雕塑家,包括潘玉良、常玉和滑田友取得了某種個人成功,然而他們是例外,他們的作品在任何意義上都沒有被看作是中國的。西方公眾期待中國藝術家以中國風格作畫。徐悲鴻和他的對手劉海粟,于上世紀30年代中期雙雙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時,都小心翼翼地僅僅奉上國畫。與此同時,在他們把歐洲的展覽托付給國畫時,他們,以及最值得注意的林風眠,都清醒地意識到那并不是中國藝術未來發(fā)展之所在。徐悲鴻尋求為學生奠定堅實的西畫媒介和技巧的基礎,而劉海粟自視為“中國的凡·高”。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尋求將自己的中國畫素養(yǎng)與歐洲經(jīng)驗相結合。相比之下,嶺南派畫家努力將西方的寫實因素注入國畫,卻由于他們的西畫知識并非直接來自歐洲,而是來自日本的“二傳”而受到妨礙。
作為中國畫的三位關鍵性改革者之一的林風眠,高瞻遠矚,成就最著。這不僅因為他在歐洲對中西藝術進行過極為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且因為他理解到,一旦中西藝術最終達成綜合,那絕不是一個不同技法相結合的問題,而是藝術家雙重經(jīng)驗內(nèi)心化之后的一種出之于自然和自發(fā)的自我表現(xiàn)的形式。中國現(xiàn)代藝術中較長一輩的幾位主要藝術家,如趙無極、吳冠中和朱德群都是林的學生,是不奇怪的。
但是時至今日,很少有西方藝術史評家能夠理解中國所發(fā)生的新的運動的全部復雜性,避而不談更安全些。發(fā)表于上世紀60年代的兩部重要的中國繪畫史——其一是編入精裝版《中國的藝術與建筑》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一書中的勞倫斯·??寺?Laurence Sickman)的文章,其二是高居翰(James Cahill)的《中國繪畫》 (Chinese Painting) ,二者均止筆于乾隆年間的揚州八怪,似乎自18世紀以后,中國藝術中從未產(chǎn)生過任何有意思的東西。即便是我自己那本出版于1961年的《中國藝術概論》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t) ,也僅在題為“1644年至今”的最后一章中提及中國現(xiàn)代藝術。
是什么造成西方對于中國藝術態(tài)度的重大轉變?在毛澤東時代,當蘇聯(lián)的現(xiàn)實主義作為范本時,西方批評家和觀眾對于那一類藝術缺乏熱情,而美國則禁止博物館、畫商和收藏家接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藝術。只有少數(shù)歐洲私人收藏家,著名的如盧加諾的弗蘭科·范諾蒂(Franco Vannotti) 、蘇黎世的查爾斯·德雷諾瓦茲(Charles Drenowatz)和布拉格的阿諾·舒勒(Arno Schüller) ,他們維持著西方對于中國當代繪畫的興趣。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興趣依然非傳統(tǒng)國畫莫屬。
與此同時,60年代中期的臺灣和香港,藝術卻有了重要的發(fā)展。臺灣的劉國松和他的“五月畫會”,香港的呂壽琨以及“元道畫會”和“中元畫會”的成員,都對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挑戰(zhàn)進行了回應,他們擺脫傳統(tǒng)國畫的束縛,開始以一種現(xiàn)代西方人能夠對話的風格作畫。
甚至即使西方批評家認為這一運動是弗蘭茲·克萊因(Franz Kline) 、杰克遜·波洛克(Jas kson Pollock)和薩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的藝術刺激的結果,他們也堅信中國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運動是植根于中國書法的
規(guī)則的,有它自己的合理性。就在此時,西方人開始嚴肅地看待中國的當代藝術了。這一被喚醒的興趣所導致的結果之一,是面向公眾的西方畫廊為80年代中國大陸當代藝術的迅猛發(fā)展做好了心理準備。
有三種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對政治束縛的擺脫(即便是反復無常的和無法預測的) ;中國藝術家對于30年來無法接近的西方全部藝術傳統(tǒng)的同時發(fā)現(xiàn)或再發(fā)現(xiàn);中國藝術家對于本民族的上溯到遠古時代的文化傳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由于藝術家們對所有這些影響的努力吸收和融會貫通,終于創(chuàng)作出既屬于當代多元,又在本質上是中國的新的類型的藝術。到90年代他們開始加入國際展覽,如圣保羅雙年展和威尼斯雙年展,并與西方藝術家平等相處。這或許部分地由于西方觀眾如今能夠接受國際前衛(wèi)藝術中的中國作品了,他們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多種表現(xiàn)樣式變得更有接受力了。
最近10年中,歐美舉辦的中國現(xiàn)代藝術家的展覽一直在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西方的幾所大學都開設了這一專業(yè),選擇20世紀中國美術作為碩士和博士論文題目的研究生數(shù)量在增加,為研究這一課題提供資料的專著和學術論文也在不斷增加。
我們不得不問的問題是:中國學者和藝術家如何看待西方為理解中國藝術所做的努力?作為局外人,無論怎樣好意,都不可避免地缺乏任何受過教育的中國讀者所具有的那種天然的有關中國文化、歷史和藝術的知識,讀者必定會注意到其中的許多錯誤。但是我相信,來自彼種文明的作者,所寫的論述此種文明的藝術的書,也自有它們的價值。因為它們可以使讀者看到自家藝術在他人看來如何,于是以新的眼光去審視。在我們更加全球化的文化中,這無疑是件好事。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