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代窯破解建盞成品低難題 千年建盞謀產業(yè)復興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7-16]
南平7月15日電 (記者 龍敏)清潔穩(wěn)定的電能源,正推動閩北的建盞產業(yè)走向世界。
建盞,黑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于宋建州府建安縣(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而稱為建盞。宋時為皇室御用茶具,曾經大量出口到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各國,尤其在日本被視為國寶珍藏。據考古證明,建盞創(chuàng)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元末以后停燒或廢燒,一度失傳。
據從事陶瓷研究30多年的建盞專家黃美金介紹,建盞靠燒柴作為能源,在建窯里燒制,每批建盞都要在這古老的建窯里持續(xù)燒制24小時,窯內溫度可達1200攝氏度。
長期以來,建盞因用柴火燒制溫度很難控制,成品率不到20%,出來的斑紋也不夠完美。
黃美金介紹,現在都是用電窯爐做建盞,燒制的過程溫度和時間都能自己很好地控制,這樣的作品成品率提升至80%以上,斑紋漂亮,藝術表達也更有味道。
更令黃美金記憶深刻的是,曾幾何時,位于建盞制作重鎮(zhèn)的水吉鎮(zhèn),遠遠就能看到醒目的煙囪,以及不時冒出黑煙。如今,以電代燃讓建盞產業(yè)融入了閩北的綠水青山中。
據國家電網建陽供電公司介紹,通過落實節(jié)能減排政策,全力推廣建盞制造業(yè)“以電代柴”,建盞的制成已由原來傳統的柴火燒窯進入“電氣化時代”。
目前,建陽區(qū)境內共有約270戶建盞制作戶,均將傳統的柴木燒窯方式轉變?yōu)椤半娭平ūK”,電能替代率達到100%,以電代燃減伐森林材2184立方米。
2014年8月,央視大型文化鑒賞欄目《尋寶》走進建陽,建盞因此大放異彩,其文化價值為全國人民乃至世界所知曉。
中共南平市建陽區(qū)委書記袁仁旺說,建盞產業(yè)沉寂數百年后,又得到恢復,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以電代燃的制作模式既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減少了建盞制造成本,促進了文化產業(yè)與環(huán)境保護的和諧發(fā)展。
在建陽區(qū),一條建盞文化街正聲名鵲起,成為建盞制造者良好的交流及文化傳播平臺。建陽區(qū)建盞文化街負責人劉建斌介紹,自去年9月開始對外開放后,已吸引了50余家經營戶入駐,兔豪、油滴、鷓鴣斑等一應俱全。
袁仁旺表示,隨著合福高鐵的開通,位于閩北的建盞產業(yè),將與旅游、茶葉等項目結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yè),攜手走向世界。(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